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境內,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,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~3500年,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代中晚期至商代早期。
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介紹,二里頭遺址是一座精心規劃、龐大有序、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,多項中國古代都邑建城制度都源于此。該遺址自1959年發現以來,已清理出宮殿、居民區、制陶作坊、鑄銅作坊、窖穴、墓葬等遺跡,出土有大量石器、陶器、玉器、銅器、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,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。
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,并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。作為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遺存,二里頭文化堪稱“最早的中國”。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底蘊經過商、周時代的傳承揚棄,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。
萬琳說,盤龍城遺址距今約3500年到距今約3200年,所處年代為商早期至中期,是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較大、出土遺存較為豐富的城邑遺址。盤龍城遺址反映了商代中原文化向南擴張,在長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會景象。通過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,我們認識到二里頭及二里崗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范圍的同一性,認識到夏商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圖到達了長江流域。盤龍城遺址的發現,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和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的經略。
可以說,盤龍城是黃河中下游夏商中原文明向長江流域傳播的中轉站,中原青銅文明由盤龍城傳播到長江的上中下游。迄今的考古發掘也證實,盤龍城遺址的早期遺存可至二里頭文化晚期,是長江流域當之無愧的早期青銅文明代表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此次由盤龍城遺址博物院、湖北省博物館聯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策劃的“商邑金戈——盤龍城青銅文明展”,可稱得上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一次重要對話。該展覽目前已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臨1展廳開展。
記者萬建輝